黑臭水体是一种严重的水污染现象,其成因复杂,涉及多个方面。以下是对黑臭水体污染的成因进行的深度剖析与解析: 一、成因剖析 有机物污染 有机物(如糖类、氨基酸、油脂、蛋白质等)分解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DO),导致水体缺氧。在缺氧条件下,有机物降解不完全,速度减缓,厌氧生物降解过程生成硫化氢、氨、硫醇等发臭物质,同时形成黑色物质,使水体发生黑臭。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进入水体后,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水体黑臭。 重金属污染 水体中铁、锰等重金属元素的存在是主要的致黑因子。在缺氧条件下,这些重金属元素可能与水中的硫物质反应,形成硫化亚铁及硫化锰等物质,导致水体呈现黑色。 水动力条件差 水流流通不畅直接影响水体水质,导致水体污染。很多河道存在曲折交错、下游水位顶托等缺点,水体流动性差,不利于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加剧了水体的黑臭现象。 底泥再悬浮 底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当底泥再悬浮时,这些污染物会重新释放到水体中,进一步加剧水体的污染程度。 其他因素 水体热污染:温度较高的工业高温废水、污水处理厂退水以及生活污水等排入河流,导致水体局部温度升高,DO下降,有利于厌氧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加剧水体的黑臭现象。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垃圾填埋场中的渗滤液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流入水体中,对水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二、深度解析 污染源分析 点源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排放、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等。这些污染源排放的污水量大、浓度高,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 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业面源污染、城市地表径流等。这些污染源排放的污水较为分散,但总量较大,对水体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视。 治理难度分析 黑臭水体治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污染源控制、水体修复、底泥处理与处置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增加了治理的难度。 此外,不同地区、不同水体的黑臭成因和污染程度存在差异,因此治理措施也需要因地制宜、因水施策。 治理措施建议 控源截污:从源头控制污染物进入水体,是黑臭水体治理的根本性措施。需要建设完善的污水管网和排水体制,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科学管理。 水体修复:通过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等方法,促进水体自净能力的恢复。例如,可以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生态系统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 底泥处理与处置:对底泥进行妥善处理,防止二次污染。可以采用底泥疏浚、底泥固化等方法进行处理。 加强监管: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对排放的污水进行严格监管,防止有机污染物的高负荷排放。 黑臭水体污染成因复杂,治理难度较大。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才能有效改善水体环境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