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通常是指物理密度大于4.5g/cm³的金属,主要分布在元素周期表的副族,如铅、铜、铬、锌、镍、钴,也包括硅、砷、硒等过渡金属元素。这些元素一般很难被降解且具有生物毒性、容易在食物链作用下富集而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危害。 铅(Pb)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是一种黏性金属。它有很高的负电性,易与铁、铝、锰的氧化物、有机质形成稳定的化学结构,因此,它在土壤中存在的形式有很多种。铅的毒性主要取决于形态,其次才是浓度。铅在土壤中的形态可分为可交换态、可氧化态、可还原态和残渣态。其中可交换态生物有效性最强,残渣态最不容易被生物吸收。其次,土壤的理化条件会影响铅发生形态的转化,如pH值、通气和淹水状况、腐殖质含量等都能影响到铅的形态,其中pH是决定土壤溶液铅的重要因素之一,当pH由较低变为中性时,溶液中的有机铅含量急剧增加。铅在很早之前就被WHO界定为毒性极高的环境毒物和神经毒物。饮食积累或长期暴露在含铅环境中会使人的神经、消化、造血和生殖系统受到损害。环境中的铅来源主要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活动源两类,主要以人为活动为主。地球地壳中天然存在的铅,可随火山飞尘、地面扬尘、森林火灾烟尘等自然现象释放到环境中。人为活动则与人们的活动和生产息息相关。在城市中,生活垃圾填埋、工业废物堆放直接导致铅污染并通过地下水、食物进入人体。在农田中,污水灌溉是铅污染的一大来源。由于淡水资源匮乏,一些地区不得不采用污灌来缓解用水紧张,由于铅不可降解,含铅的污水长期灌溉必然导致铅积累。 对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一般都是采用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方法,对于治理铅污染的土壤来说,物理法分为换土法、热脱附法和玻璃化技术。化学法分为化学淋洗、电动修复和稳定化修复。生物法分为植物修复及微生物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