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迈德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在线余氯检测仪,氨氮检测仪,bod检测仪等水质检测设备! 全国服务电话:400-617-8617


监测仪器前来助力,长江水质污染堪忧

时间:2022-06-06 15:25:57   访客:653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主要的饮用水水源之一。但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社会工业的快速发展,长江的水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据悉,长江两岸的取水口有500多个,部分取水口因水质污染已延伸至江心,长江流域年污水排放总量多达250多亿吨,占全国40%以上。近年来,国家在长江的污染治理上虽然进行了大量投入,但长江水污染形势仍然比较严峻。目前长江干流60%的水体,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长江水质进一步恶化,严重威胁到沿江两岸人民的饮水安全。饮水安全对沿江城市都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有关专家对长江水体进行分析,发现污染来源主要集中几个方面。

  首先是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污染。工矿企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是长江流域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用水量的增大,排入江河的废污水量不断增加,据水利部门调查资料显示,长江流域现状废污水年排放量达256亿吨,已超过80年代废污水量一倍以上,这些废污水80%以上未径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是水体的主要污染源。水质监测技术也由原来的间断性监测发展为现在的激动连续监测,监测手段更是利用了卫星遥感监测等多种技术,实现高效、准确监测。利用水质监测仪器进行水质结果评估,并且及时向地方政府通报水环境质量状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对推动地方政府落实水污染防治责任,改善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业面源污染是长江流域的另一个主要污染来源,主要包括:化肥、农药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农业固体废弃物、农村生活污水和山林地区径流污染等。据有关专家估计,目前长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总量,与工业、城市生活等点源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基本上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北京恒瑞鑫达科技有限公司是集专业设计、开发、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股份制企业,专注于新型材料试验机的研制、材料检测技术的提高及材料试验方法的创新,是国内l先的材料试验检测仪器的生产企业。恒瑞鑫达以精美的产品、精湛的技术、精良的品质、精心的服务赢得了广大用户和市场份额,产品畅销全国,拥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及企业用户,是国内试验机行业发展速度快的企业之一。

  还有航运量激增带来大量船舶污染。长江是横贯我国东西的水上运输大动脉,航运业十分发达,常年在水上运营的船舶有21万多艘,这些船舶每年向长江排放的含油废水和生活污水达3.6亿吨,排放生活垃圾7.5万吨。另外,因海损事故造成的油品、化学品污染事件也时有发生,对长江水环境构成了 大威胁。

  长江的水环境质量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展长江水环境保护,修复长江生态,加快建立健全长江流域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已成为推进长江水体保护的迫切需要。

 


上一条: 循环水的水质监测日常 下一条: 总氮有机物干扰水质检测结果处理方法是什么?

近期发布

 
  • 5G时代多参数在线检测仪的远程监控与云端协同
  • 工业园区扬尘监测仪:精准治污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术
  • 政策驱动下我国蓝绿藻在线监测设备的标准化与认证体系
  • 道路扬尘监测仪:打造绿色交通的智慧解决方案
  • 农业大棚环境中多参数(温湿度、光照、CO₂)检测仪的智能化管理
  • 全球蓝绿藻监测仪器市场趋势与技术迭代方向分析
  • 建筑工地扬尘监测仪:守护蓝天白云的“利器”
  • 医疗废弃物处理中的多参数在线监测与污染预警系统
  • 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中蓝绿藻分析仪的角色与数据价值挖掘
  • 食品安全领域多参数快速检测仪的研发与应用场景分析
  • 智能扬尘监测仪:从数据采集到决策支持的完整闭环
  • 智慧城市水务:蓝绿藻分析仪与物联网平台的集成应用探索
  • 智慧环保中多参数水质检测仪的部署与数据驱动决策
  • 扬尘监测仪的“心脏”:高精度传感器如何精准捕捉颗粒物?
  • 蓝绿藻在线分析仪在饮用水源地预警中的实战案例分析
  • 多参数在线检测仪的抗干扰设计与信号处理技术
  • 扬尘监测仪:空气质量守护的“智慧眼”
  • 多参数耦合:新一代蓝绿藻分析仪的传感器融合技术解析
  • 基于物联网的多参数实时监测系统设计原理与校准方法
  • 从实验室到现场:便携台式氨氮检测仪的广泛应用
  •  

     

     
    关于迈德施
    公司介绍 联系我们

    扫描二维码
    在线氨氮检测仪 在线余氯检测仪 在线bod检测仪
    All rights reserved © Copyright 2021 安徽迈德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1018487号-1   皖公网安备34170202000746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