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简称DO)的测定原理主要基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和浓度测量。以下是对该测定原理的详细解析: 一、溶解氧的基本概念 溶解氧是指溶解于水中分子状态的氧,即水中的O2。它是水生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表征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溶解氧的单位通常为mg/L,表示每升水中氧气的毫克数。 
二、测定原理 1. 亨利定律 溶解动力学中的亨利定律描述了气体在液体中溶解的过程,即气体溶解速率与气体压力成正比。当气体进入水中时,氧气分子与水分子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导致气体在水中溶解。这一原理是理解溶解氧测定的基础。 2. 溶解与反应 在测定过程中,通常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来间接测定溶解氧的浓度。这些反应基于溶解氧与某些化学试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颜色变化、电流产生或电导率变化等可观测的现象。 三、常用测定方法及其原理 1. 碘量法 碘量法是测定水中溶解氧的经典方法,其原理是在水样中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溶液,生成氢氧化锰沉淀。氢氧化锰迅速与水中溶解氧反应生成硫酸锰,随后加入浓硫酸使沉淀溶解并与碘化钾反应生成游离碘。游离碘的浓度与溶解氧的含量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滴定法测量游离碘的量来计算溶解氧的含量。 2. 电化学法 电化学法利用氧敏感膜电极来测定溶解氧。这种电极由两个金属电极和一层氧选择性半透膜组成,只允许氧气透过而阻挡水和溶解性固体。透过膜的氧在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产生的扩散电流与水样中氧的浓度成正比。通过测量电流的大小,可以计算出溶解氧的浓度。 3. 荧光法 荧光法利用荧光物质在氧分子存在下的猝息效应来测定溶解氧。当调制的蓝光照到荧光物质上时,荧光物质被激发并发出红光。氧分子可以带走荧光物质激发态的能量,导致红光的激发时间和强度与氧分子的浓度成反比。通过测量激发红光与参比光之间的相位差,并与内部标定值对比,可以计算出氧分子的浓度,进而得到溶解氧的含量。 四、结论 水中溶解氧的测定原理主要基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和与特定化学试剂或电极的相互作用。通过不同的测定方法,可以准确测量出水样中溶解氧的浓度,为环境监测、水质评估以及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