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溶解氧的测定是水质监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水体的自净能力、生态平衡以及水生生物的生存状况。目前,水中溶解氧的测定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较为常用且具代表性的方法主要包括碘量法、电化学探针法(包括电流测定法和电极极谱法)以及荧光法。以下是对这几种方法的详细扩写: 1、碘量法 碘量法是一种经典的化学检测方法,也是我国水质溶解氧测定的国家标准方法(GB7489-1987)。其基本原理是:在水样中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溶液,生成氢氧化锰沉淀。氢氧化锰极不稳定,迅速与水中溶解氧反应生成硫酸锰。一段时间后,加入浓硫酸使沉淀溶解,并与碘化钾反应生成游离碘。溶解氧越多,生成的游离碘也越多。随后,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游离碘,通过消耗的硫代硫酸钠量计算出水样中的溶解氧含量。 2、电化学探针法
电化学探针法包括电流测定法和电极极谱法,是一种基于电化学原理的测定方法。 电流测定法:通过在电极上施加恒定电压,测量因氧分子在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产生的扩散电流。在一定温度下,扩散电流与溶解氧浓度成正比。通过仪器将电流计读数自动转换为溶解氧浓度,实现连续在线监测。该方法测量速度快、操作简便、干扰少,但电极和透氧膜易老化,需要定期更换和维护。 电极极谱法:同样是在两极间施加恒定电压,通过测量扩散电流与溶解氧浓度的定量关系来测定溶解氧。该方法步骤简单快捷,仪器价格相对低廉,是国家标准方法之一。然而,它也存在电极和透氧膜易污染、需定期更换的问题。 3、荧光法
荧光法是一种新兴的溶解氧测定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荧光物质在特定光照下发出的荧光强度与氧分子浓度之间的反比关系进行测定。当蓝光照射到荧光物质上时,荧光物质被激发并发出红光。由于氧分子具有猝灭效应,可以带走荧光物质的能量,从而降低红光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通过测量激发红光与参考光之间的相位差,并与内部校准值进行比较,即可计算出氧分子的浓度。 综上所述,水中溶解氧的测定方法各有优缺点,具体选择哪种方法需根据实际需求、环境条件以及经济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
|